ISO9001认证的过程187-3485-9001是企业通过系统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,满足国际标准要求并获得第三方权威认证的完整流程。其核心逻辑是“策划-实施-检查-改进(PDCA)”循环,具体分为准备、审核、获证、维护四大阶段,共12个关键步骤。以下是详细说明:
一、准备阶段(基础搭建)
目标:建立符合ISO9001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,确保体系有效运行至少3个月。
-
确定认证范围与目标
- 明确认证覆盖的产品/服务范围(如“电子元器件生产”或“物流服务”)。
- 制定质量方针(如“客户至上,持续改进”)和质量目标(如“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≥98%”)。
-
组建推进团队
- 管理者代表:由高层担任,负责资源协调与体系推进。
- 内审员团队:3-5名骨干成员,经培训后负责内部审核。
- 跨部门小组:涵盖生产、采购、质检等关键部门,参与文件编制与流程优化。
-
体系文件编制
- 质量手册:描述体系框架、方针目标及组织架构。
- 程序文件:定义18-20个核心流程(如文件控制、记录控制、内部审核)。
- 作业指导书:细化岗位操作步骤(如设备操作规程、检验标准)。
- 记录表格:设计质量活动记录模板(如生产日报、检验报告)。
- 示例:某制造企业需编制《采购控制程序》,明确供应商评价、采购订单审批等流程。
-
体系运行与内审
- 试运行3个月:按文件要求执行所有流程,保留完整记录。
- 内部审核:内审员检查体系符合性,发现不符合项(如记录缺失、流程未执行)。
- 管理评审:高层评审体系有效性,决策改进措施(如增加培训、优化流程)。
二、审核阶段(第三方验证)
目标:通过认证机构审核,证明体系符合ISO9001标准。
-
选择认证机构
- 优先选择CNAS(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)授权的机构,确保证书国际互认。
- 对比机构资质、服务费用及行业口碑,避免低价陷阱。
-
提交申请与合同签订
- 填写《认证申请表》,附营业执照、体系文件清单等资料。
- 签订认证合同,明确审核范围、时间、费用及双方权责。
-
第一阶段审核(文件审查)
- 审核内容:评估体系文件是否覆盖标准要求(如是否定义了所有必要流程)。
- 输出结果:提出修改建议(如补充风险评估记录),企业需在15天内整改。
-
第二阶段审核(现场审核)
-
审核方式:
- 文件审查:检查记录与文件的一致性(如检验记录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执行)。
- 现场观察:确认流程实际执行情况(如生产现场是否按操作规程作业)。
- 员工访谈:随机抽查员工对质量方针、岗位职责的知晓程度。
-
不符合项处理:
- 一般不符合(如记录填写不规范):需在30天内提交整改证据。
- 严重不符合(如关键流程未执行):可能需重新审核或终止认证。
-
审核方式:
三、获证阶段(证书颁发)
目标:通过审核后获得ISO9001认证证书,提升企业信誉。
-
认证决定
- 认证机构综合审核结果,决定是否颁发证书。
- 若通过,证书有效期为3年;若未通过,需整改后重新申请。
-
证书颁发与公示
- 颁发纸质证书及电子版,企业可在官网展示认证标志。
- 认证机构将企业信息录入国家认监委数据库,供公众查询。
四、维护阶段(持续改进)
目标:保持体系有效性,确保证书持续有效。
-
年度监督审核
- 频率:每年1次,审核内容与初次审核类似,但范围更聚焦。
- 重点:检查上年度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及体系运行新变化。
- 结果:若通过,证书继续有效;若未通过,可能暂停或撤销证书。
-
再认证审核(换证审核)
- 时间:证书到期前3个月申请,程序与初次认证一致。
- 目的:验证体系在3年周期内是否持续符合标准,并纳入新要求(如标准版本更新)。
五、关键注意事项
- 全员参与:质量管理体系需渗透到每个岗位,避免“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脱节”。
- 持续改进:通过内审、管理评审及客户反馈,不断优化流程(如减少浪费、提升效率)。
- 风险思维:在文件编制和运行中嵌入风险评估(如供应商风险、设备故障风险)。
- 记录真实性:所有记录需真实可追溯,避免伪造数据(如检验报告、培训记录)。


